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国际关系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07

国际关系学院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学科大学,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七十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涉外工作领导和管理人才。进入新时代,学校不断深化“要求高、专而精”的办学理念,在更高的起点上突出政治建校传统,秉承“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不断创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2018-2019学年是国际关系学院迎接上级巡视整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各项工作要求的一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进一步突出国家安全学科的发展特色,强化本科教学在学校的基础地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校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的总目标,学校确定了各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过硬,熟知对象国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概况,掌握扎实的外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辨创新的能力,能够胜任政法系统、涉外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等各种业务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专业理论与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胜任政法系统、涉外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理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宽学科专业知识面,了解国际、国内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成果,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或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本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改进重点举措

1.深入推进本科生思政教育工作,把牢政治建校这一立校之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师全员参与,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把牢政治建校这一立校之本,切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促进形成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在丰富学生思政工作平台和载体方面,继续完善新生引航工程,新生第一课重点开展以爱国主义、立德立规、爱校荣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座。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网上教育和宣传阵地,围绕思想引领、国防教育和入伍退伍学生典型宣传、国家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等内容,在“团学小微”和“国关学子”两个微信平台推送文章近百篇。同时继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提升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

学校以组织教师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富有实效的思政教育新方式为抓手,以育人的实践与实效来检验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管理,制度先行。2019年7月,修订了《国际关系学院师德行为规范》《国际关系学院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制定《国际关系学院师德考核办法》并公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校师德建设与考核的制度体系,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师德水平,努力做到 “四有”好老师,做好大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职责,明确了其作为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相关工作的二级职能部门的五项主要职责内容。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将教育教学业务培训与教师思想政治培训有机融合,组织开展全员培训、专项培训、网络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青教沙龙,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覆盖面,实现分层分类培养。

(三)专业设置

我校本科教育设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法语、传播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行政管理10个专业。近年来,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我校鼓励各专业发展新型专业方向。目前我校招生专业方向有11个,即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政府采购、英语、日语、法语、传播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行政管理。

(四)在校生情况及生源质量

我校本科教学长期坚持小班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新型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材。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数2855人,其中本科生人数2174人,占比76.15%。学校对优质生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总体生源质量保持优良,生源结构趋于平衡。

2019年,我校实际录取497人,其中的270名考生通过面试录取,占录取人数的54.3%;女生252人,男生245人,男生人数占总数的49.3%;文科生221人,理科生240人,综合改革生36人,文科生占总人数的44.5%。生源性别比例及文理科比例较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及育人需求。

二、师资及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招生规模、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等要求,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注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2019年8月,我校授课教师中专任教师17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2174人,生师比为11.60:1。在职称结构方面,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14人,占比64.77%;在年龄结构方面,45岁以下(含)中青年教师95人,占比53.98%,36—45岁年龄段教师人数占比最高,达35.80%,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0人,占比56.82%;外校毕业教师155人,占比88.07%,其中境外高校毕业的教师6人,占比3.41%。学缘结构呈现多元化、优良化的趋势。

我校教师教学能力较强,在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9名,校级教学名师及青年教学名师12名。2019年度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师12名,获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教师5名,获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三等奖教师各1名,获得北京市高教学会专业教学竞赛奖励1名。我校教师参加各种评选获得的荣誉,从侧面反映了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办学水平的肯定,这些教师长期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是我校的宝贵财富,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二)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将经费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持续改善教学条件。2018年,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781.64 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支出339.65万元;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支出57.82万元;本科生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支出0.0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727.24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02.25万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2.35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0.57平方米。

我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925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741个,馆藏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光盘、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截至2019年8月,我馆藏书总量达到50.16万册,当年订阅纸质期刊633种,保有电子图书1835589种、电子期刊158300种、数据库70个,包括:Jane's军事与安全评估情报中心、中国知网、ProQuest Political Science Database 、德古意特、Lexis Advance、日本经济新闻网、全球智库、秒传图书馆联盟资源协作系统、宝船外国国家安全数字图书馆、全球案例发现系统、ProQuest 学位论文全文库、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升学视频资源平台等,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左右,生均纸质图书158.06册。当年接待读者接近43万人次;全年借还图书47130册;为教师和学生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参与人数1000余人次;接待各类咨询7000余人次;购买社会第三方文献服务,面向全体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原文传递服务,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文献服务水平与效率。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1.专业建设

我校是国内较早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院校之一,国际政治专业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势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学科。自2003年以来,我校以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两个二级学科点为基础,通过强化国际政治系建设,调整文化与传播系、新建公共管理系、法律系和信息科技系,陆续设立了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国际事务管理、国际综合政治、国际文化与传播、国际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6个培养方向。另外,我校现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法学专业被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传播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政府采购方向被批准为国家级、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新增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新增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国家安全学”研究生专业,两个专业均已在2019年9月完成第二批学生的招录工作。

2.课程建设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 2018-2019学年,我校开设课程总门数为537门,其中选修课程277门,占课程总数的51.58%;开设双语课程7门,占课程总数的1.30%;夏季学期开设国际化课程23门,占课程总数的4.28%;

2019年夏季学期于2019年6月24日-7月16日举办,聘请国际师资23名,开设各专业课程23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语言文学等多个领域,选课学生827人次,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效提升了其外语应用和国际交往能力。

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MOOCs/SPOC)方面,为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校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在校级精品课建设基础上,我校积极推进

校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以国际关系和外语专业优势为突破口,在大学英语教学和通识教学模块中开展混合式课程建设试点。目前,学校已建设完成并在线运行的MOOCs/SPOC课程14门,在建课程7门 。

除了优质课程引进来,我校还积极探索优势课程走出去。《解码国家安全》、《英语美文悦读人文篇》、《英语美文悦读社科篇》、《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国际关系史》、《< 理智与情感>的生活智慧——英国文学名著多维导读》等五门课程陆续登陆智慧树网、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开放课程网站,累计选课24万余人次。

(二)教学改革

学校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课堂革命的内涵式提升。

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为特点的新时代课堂教学革命在2018年10月正式成为教育部的官方要求,我校自2014年启动该项改革,作为全国高校首批探路者,经过5年的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取得良好效果。以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例,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平均分一直在全国高校保持前列,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成绩则屡创新高。以2019年度为例,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八的平均通过率达82.7%,较外语院校平均通过率超出20个百分点;英语专四的平均通过率是92.42%,较外语院校平均通过率高出10个百分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2015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强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引入的所有校外优质慕课全部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线下翻转课堂的设计全部采用讨论课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学期初就规划设计好整个学期的讨论课主题和方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进行翻转课堂的报告分享和问答讨论,打通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涵式提升。

为开启外语专业教学教育新模式,学校还推进建设了虚拟仿真沉浸式教学实验室并完成验收。结合外语教学内容,开发了两门特色课程《西方文明进程》和《国际组织》,建设场景包括大英博物馆、英国西敏寺、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场景,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国际组织的认识和兴趣。

(三)校际协同育人

学校以学生知识增值、学生能力创新发展为核心, 进一步促进并加强高校间在人才培养上的联系与互动,整合共享其他高校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推动学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课程选修和学生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灵活性与兼容性,从而建构起校际协同育人培养新机制。

为拓展我校学生可学习语种的多样性、提高小语种公选课培养质量,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8-2019学年继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设韩语、阿语的入门课程和初级课程,并且作为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9月,为落实学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五年规划,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与塞万提斯学院合作,面向2018级公共外语创新实验班学生集中开设为期一年的西班牙语二外课程。

同时,学校为进一步有效满足学生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校际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智慧树网、中博教育集团等社会机构合作,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优质专业资源,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数据科学、金融学、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等辅修专业或微学位专业,向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跨校教育服务。

(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除课堂教学任务外,学校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很重视,围绕我校办学特点及专业特色,积极组织高层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打造学术研究高地的同时,充分发挥高端学术会议的育人作用。2019年4月,我校邀请美国国会法律顾问,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亚洲政策权威专家马丁·戈尔德(Martin B. Gold)参加藻园讲坛第19讲,为我校师生主讲美国国会在外交中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高质量纵深发展,提高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2019年4月,《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与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首届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发布会;2019年7月,邀请国内外11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国际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全校学生踊跃参会或从事会务服务工作,开阔了专业视野,提升了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力,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推动实践教学的切实开展

本科生培养方案通过实行“素质拓展学分认定”,落实对学生四年一贯实践能力培养与考核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体美比赛等,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2019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8项,批准经费为21.9万元。截至2019年8月,我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顺利完成7期,获准立项230项,项目优秀率21.82%,合格率为70.47%,淘汰率7.71%,呈良好态势分布,项目覆盖58%的在校本科生。2019年,学校使用北京市共建项目经费20万元,支持院系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共立35项,覆盖在校生45人。

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从2012年开始设立“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累计投入科研经费600余万元。2019年投入科研经费80.2万元,批准立项243项。学术训练计划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学校在本科教改专项经费中设立“实习实践教学改革专项”,对包括学科竞赛、学术活动、课堂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等给予重点经费支持,全学年投入经费14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2018-2019学年,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营销模拟决策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全国首届中国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英文赛)中获全国团队二等奖;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比赛中获市级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美育工作,相关代表队在全国啦啦操联赛、中国大学生太极推手锦标赛、全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全国一等奖或冠军。

(二)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财政专项中,2018-2019学年用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经费约14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实践课程以及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学校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广泛联系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同探索合作育人的方法渠道,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逐步解决了学生校外社会实践零散化和碎片化的问题,成效明显。

为加深学生对国际组织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校举办首届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邀请前驻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实习实训基地方面,我校国际经济系与校外中国招标采购研究所等四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文化与传播系与新华社广告中心等四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与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于2019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法律系与海淀区法院等九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科技学院与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四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此外,2019年外语学院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以来,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采用模块化实习、临时性实习等不同深度层次的实习模式,以及由合作方直接承担实践性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等形式,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今年共接纳211名学生进入到2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

(三)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学校注重毕业论文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总则》等规范文件,从选题原则及确定、学生写作、教师指导、质量标准到论文查重、成绩评定、学术诚信等论文管理的全流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注重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严把选题关,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强调指导教师的职责,强化从开题报告、初稿、二稿、定稿到指导教师评阅、答辩以及各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成绩的工作程序,保证论文写作每一环节的指导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力求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性质、难度、综合训练等方面,能够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在毕业论文成绩方面,我校各院系严把质量关,优秀论文的比例控制在本届毕业生总数的15%之内。历年来,总体成绩呈正态分布。2019届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共评选出64篇,其中4篇获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荣誉称号。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实施育人全过程的常态监测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统筹领导,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带动总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设立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作为全校人才培养的咨询、建议、评议结构;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的质量意识,鼓励教育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积极推进“一制三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办英语创新人才实验班;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丰富的培训活动推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将经费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持续改善教学条件;行政和教辅单位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管理,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合力推动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开展。

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学科专业与教学质量建设、人才培养及机制改革事业发展分规划,对五年内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注重深入教学一线,全体校领导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直接听取教学一线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把握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带头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掌握教师课堂授课效果,开展调查研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向教学一线倾斜,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关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二)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教学质量保障决策系统、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与持续改进系统三个部分。学校实行教学质量一把手责任制,校长和教学单位负责人分别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和各专业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与教务处负责统筹协调各教学单位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等各项具体措施。学校在人才培养委员会下设教学委员会,指导全校教学工作;成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按照“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以及“循环改进”的原则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了系列的教学质量评估项目,包括:课程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及教学专项检查等。课程教学评估是指学校建立了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形成了监督与引导相结合、重在引导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生学习过程评估是指为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监控,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监控;开展教学专项检查是指学校每学期根据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安排,对期末试卷(包括闭卷、堂上及堂下开卷)、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翻转课堂教学、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等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通过评估及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查找不足,采取有效的治理和改进措施,修订了《国际关系学院教务教学教师管理文件汇编》,从而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建立了本科教学情况基础数据定期采集分析制度。学校每年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采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按时上报。目前正逐步加大数据采集、分析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纳入学校本科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教学质量信息的适时采集、反馈和处理,使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掌握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能够及时、直观地发现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评价、反思和修正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四)升级改造教学质量管理平台

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就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部署。为探索多样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形式,助力我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学改进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积极使用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互动、反馈、激励和评价活动,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系统开展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也为实现学校和各教学单位分级教学质量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18-2019学年,我校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88项,其中国际级奖项8项,国家级奖项42项,省部级奖项38项;文艺、体育竞赛获奖139项,其中国家级51项,省部级88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他各类作品26篇;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99.64%,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86.93%;英语专业的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92.42%,英语专业班英语专八的平均通过率达82.7%;非英语专业的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为88.33%。2019届毕业生551人,其中国内读研111人,出国留学10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40.11%。

(二)创新教育模式,丰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教育,在继承和巩固原有特色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为统领,分年级开展职业引导和求职辅导,在去年实现课程全程化、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丰富就业教育内涵、形式和内容,探索开展职业能力素养提升班,从品牌发展、辅导体系、实习实践、队伍建设、校企互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我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系统建设和发展。

(三)搭建平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019年,就业指导中心继续推进学生党员先锋工程计划和创新创业工作,选拔毕业年级和准毕业年级优秀学生党员,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员在服务中成长成才,在开展就业政策答疑、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接待用人单位、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招聘会及参与就业指导中心其他日常事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举办第三届创业比赛成功选拔出14支优秀团队,并成功推荐辅导2支团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北京赛区三等奖。大学生创客空间运营平稳有序,通过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营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成效更加凸显。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

我校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551人,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8.37%,其中500人确定了毕业去向,初次就业率为90.74%。

用人单位认可度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我校对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等35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座谈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和保障工作表示满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高,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国际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整体就业竞争力强,认为我校的专业教学、外语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契合度较高,我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较高。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7%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满意,其中 74%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20%的毕业生基本满意;3%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感到不满意。超过 92%的毕业生对学校整体办学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工作感到满意。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各部门的配合下,努力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不断提升就业指导中心服务水平,为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七、特色发展

(一)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

为有效提升学业挑战度,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审慎思考,充分讨论,借鉴国内外高校MOOCs/SPOC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深度发掘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理念融合的优势,2014年以来,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在线开放通识教育课程,。其中,《解码国家安全》、《英语美文悦读人文篇》、《英语美文悦读社科篇》、《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国际关系史》

》、《< 理智与情感>的生活智慧——英国文学名著多维导读》等六门课程登陆智慧树网、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开放课程网站,累计选课24万余人次。部分优势专业核心课程例如《国家安全法》、《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自然语言处理》等也已陆续开始建设。

(二)加大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以及业务培训力度,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为配合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更新教学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规模和个性化培训。2019年度共组织教师培训16次,主要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第十期及第十一期马工程教材培训、师德风尚网络培训示范班、外研社UNIPUS在线数字课程、第九届全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研讨会等。为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深入认识,在全校范围内特别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三期观摩以及青椒沙龙、新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邀请外校专家和我校获市级教学名师称号的优秀教师开展现场课堂展示,分享立德树人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培训500余人次,效果良好。

(三)找准科研集中发力目标方向,以科研促教学迈上新台阶

高水平科研是高水平教学的基础。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和科研特色培育项目的建设,我校的科研资源整合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得到了有效推动,初步形成了以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为重点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在校外科研纵向方面,2019年我校获得国家级课题7个,其他省部级课题6个。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方面,我校在2018-2019学年批准教师立项共84项,批准经费为625.5万(其中重点项目7项,立项经费270万;会议项目5项,立项经费153.5万;一般项目41项,立项经费123万;工作课题16项,立项经费13万;出版资助项目15项,立项经费66万)。在科研成果方面,2018-2019学年我校教师出版学术专著6部,学术编著3部,学术译著2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4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9篇。

我校的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美国研究所、非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9年3月25日,《国际安全研究》成功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这是继2018年底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A类核心期刊,2018年9月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2017年版)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另外,《国际安全研究》英文刊作为我校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平台,其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逐步成为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对外传播渠道。

(四)聚焦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开设国家安全创新实验班

2019年,我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专业教学特色,聚焦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为积极探索学校人才培养途径,鼓励优秀本科生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经学校批准,于2019年6月面向我校2016级本科生开展了国家安全学创新实验班试点招生和培养工作。实验班侧重对学生国家安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提升,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严格教学管理和结业考核,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考核合格的优秀学员获得学校国家安全学硕士专业的推免资格。实验班的开设是国家安全新兴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也对学校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五)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精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2018年9月,我校开始实施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第二、第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一精多会”(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一专多能”(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写作)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校认真总结了近些年在公共外语方面的教学改革成果,将原有的“大学英语创新实验班”更名为“公共外语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依托本校在国际关系、国家安全、跨文化交流和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研究优势,坚持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先行先试的精神,切实落实改革要求,以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带动学生整体外语水平提高,开创具有国际关系学院特色的“国家安全、国际安全+公共外语”教学模式,以培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向重要国际组织的高端复合人才。

实验班的培养方案,遵循了以学生为本、全面分级、规范测评、四年不断线、多元化发展的基本原则,重视英语学习本身的人文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往的需要,切实落实了教育部关于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第二、第三公共外语课的工作要求。自2019学年度秋季学期开始,学校面向2018级学生集中开设为期一年的西班牙语二外课程,并开设了专门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模块课程。

八、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本科教育现代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增强我校本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社会服务力和社会影响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一)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深入落实OBE育人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流程。

(二)继续开展Moocs/SPOC课程建设,完善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积极推广虚拟仿真技术在部分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复合型知识能力的培养。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多管齐下强化落实,为质量保障和改进提供有力抓手。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立足于学校学科优势,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系统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7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